
營收破千萬卻沒賺錢?真實案例道破創業老闆的3大財務盲點
營收破2,000萬的小型團隊,聽起來是不是很賺?很多中小企業主以為營業額越高代表越賺錢,但實際上扣除直接成本、營業費用與稅金後,利潤可能少得驚人。本篇透過行銷活動企劃公司老闆「唐伯虎」的真實故事,帶你看見營收與獲利的差別。
營收破2,000萬的小型團隊,聽起來是不是很賺?很多中小企業主以為營業額越高代表越賺錢,但實際上扣除直接成本、營業費用與稅金後,利潤可能少得驚人。本篇透過行銷活動企劃公司老闆「唐伯虎」的真實故事,帶你看見營收與獲利的差別。
最近工作常有創業者諮詢青創貸款的相關事宜,才發現大家在申請時由於缺乏對象討論或詢問,以致於備感焦慮。所以特別彙整一下常見的Q&A與大家分享。
在事業飛速成長期,你真的能確實掌握公司還有多少錢嗎? 想展店擴張, 又擔心資金不 足以支撐計畫?帳面上利潤不錯,帳戶李錢卻所剩不多? 種種「不確定」都跟公司的現金流有關。
創業有千百種不容易,對中小企業的老闆來說,財務管理常常是被忽略的大坑,各種問題交纏成混亂毛線球,一不注意就滾成大危機。這次的訪談,實八設計事務所老闆侯潔妤分享她超崩潰的創業歷程,定方企業財務顧問 Nell 又如何一步步幫助她釐清一團亂的財務毛線球,建立起系統化管理。希望這段對話能給正忙於創業的你一些共鳴和啟發!
如果你是創業者,相信在事業逐漸成長時都曾面臨這些問題。
在企業創立的初期,許多創業者由於公司的工作流程尚未專業分工,除此之外也想節省點成本,所以大多都肩負著校長兼撞鐘的角色。
從早到晚的工作,從接電話、生產、服務、做帳、到拉下鐵門,包山包海。
也就是說,你的企業,離不開你。甚至,企業,就是你。
在這時期,為了公司長期發展,給自己設立一個合理的薪資很重要。
好不容易開了間小店或經營工作室,但創業夢想的背後卻隱藏許多風險。從火災、食物中毒到員工意外,一個小意外都有可能讓多年努力付諸東流。尤其還處於資金累積期的微型企業主,選擇合適的商業保險,就是保護事業、確保穩定成長的第一步。
越來越多人想離開朝九晚五的工作自行創業,然而,創業並非一時興起的衝動決定,尤其當你已近中年、肩負家庭責任,更需要謹慎評估各種風險與機會。創業前該評估哪些層面?本篇文章將從不同角度出發,提供創業者理性評估的思考方向,增加創業贏面。
一人公司、微型企業在營運慢慢上軌道之後,往往會面臨到是否要擴大規模、增加人手的決策。定方本身也是一家新創的小公司,過往也曾經雇用正職員工,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定方的辛酸血淚史,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創業過程中,微型企業老闆或一人公司最大的困擾莫過於財務問題,又不確定該找誰協助。創業時需要登記和記帳,該找會計師還是記帳士?有稅賦問題時該請教誰?想擴大營運、聘請員工時,又不知如何評估風險和設定目標。
「當老闆要有格局。」這句話常被創業者掛在嘴邊,但格局又到底是什麼?究竟有多重要?對於想提升企業領導力的創業者而言,這是個抽象又關鍵的問題。身為從穩定制度下的員工,轉變為自負盈虧的企業負責人,是一場微觀到宏觀的角色轉變,對於「格局」有更加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