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家家戶戶沉浸在節慶氛圍中,許多人被新春加碼的彩券和刮刮樂所吸引,試圖以小博大。即使眾所周知,長期購買彩券期望值為負,許多人仍無法自拔地投入更多。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加碼?這種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盲點,常使我們在不自覺間作出令人費解的選擇。
彩券為什麼會越買越虧?期望值的誤解
購買彩券與刮刮樂的本質,是一個期望值為負的遊戲。我這邊以簡單的抽籤遊戲為例:
如果10個人,每個人出資100元參與,總獎金是1,000元,十支籤中只有一支會中獎,中獎人會獨得獎金1,000元。
在這個情境下,期望值的設計:
(1,000元獎金 – 100元投入) x (1/10 的中獎機率) + (0元獎金-100元投入)x (9/10 的未中獎機率) = 0
此時代表這是零和遊戲,對每個玩家來說,是不賺不賠。
假設這個遊戲改成主辦方每進行一次遊戲會從獎金池抽100元,獎金變為900元,這時期望值會是:
(900元獎金 – 100元的投入) x (1/10)+ (0元獎金-100元的投入) x(9/10)= -10
此時表示這是場不公平的遊戲,屬於負和遊戲,參與者玩越久就虧越多。
彩券或刮刮樂的運作機制就是類似這樣的概念,它集結收到的錢其實比發放出去的總獎金還要低,並且這些錢集中到幾個特別大的獎項,讓買的人會有所有期待。雖然我們不排除中獎的可能,但購買越多、購買越久,虧損機率也上升,尤其是當考慮到大獎可能要繳稅,這更顯得如同一場虧本生意。
多巴胺效應:追求中獎刺激的心理
這一種中獎的期待,會刺激我們想要做出這個行為。每當我們買彩券時,腦內的獎賞系統迴路就會開始運作,大量的多巴胺被分泌出來,讓我們感到興奮和愉悅。
這種感覺就像是獲得了一個實際的獎賞,從而刺激我們不斷追求這種帶來多巴胺的行為,進而形成想要不斷加碼的慾望,如果有中小獎的經驗,你也更想再接再厲,形成持續願意持續買彩券的模式。
然而,對於那些已經買彩券上癮的人來說,多巴胺迴路的運作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隨著成癮程度的增加,他們對多巴胺的反應可能會減弱,進而導致他們需要更高的賭注或更刺激的方式來維持相同程度的愉悅感。
彩券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吸引力
買彩券的結果是完全隨機和不確定的,這種不確定性往往會增加我們的刺激感。當我們不知道下一次的結果會是什麼,但又有可能獲得巨大的獎賞時,就會讓買彩券變得更加吸引人。
光是這種開獎前的不確定跟期待,都可能已經有多巴胺的產生,想著高額得主是自己,但往往事與願違。這種巨大的失落,很容易讓我們再度追逐多巴胺的產生。因此,想要回本的念頭驅使我們越挫越勇,再接再厲。
社會文化因素
社會文化和觀念對於我們的行為也會產生影響。例如,在某些家庭或特定社群中,買彩券可能被視為一種社交活動或是一種社會認同的表現,這樣的觀念可能會增加我們參與並不斷加碼的機會。
就像是在過年的氛圍下,當大家都去買彩券,或是看到媒體報導各種中獎消息,或家裡本來就有買彩券的習慣,都可能刺激我們產生這樣的行為。
沉沒成本的心理陷阱
雖然我們已經虧了不少錢在買彩券上,但這些已經投入的成本,往往會影響我們未來的決策,也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理性上我們知道「沉沒成本」不應該影響我們的行為,但情感上的不甘心,卻使我們無法做出理性的決定,於是我們就不知不覺地一張接著一張地買下去。
人是個很容易受本能影響的動物,購買彩券是一種由多巴胺驅動、社會因素加持、沉沒成本心理加劇的行為。(延伸閱讀:為什麼買股總是一買就跌一賣就漲?要先了解投資心理學!)
在節慶聚會時,偶爾參與購買彩券或刮刮樂可增添歡樂氛圍是無妨的。然而當這種行為演變成日常的賭博習慣,對家庭和財務狀況造成影響時,就需要重新思考了。
若發現自己過於依賴這種刺激,或對財務產生影響,不妨以此為契機,探索其他興趣或活動。如果需要,建議尋求專業財務規劃師或心理師的幫助,讓我們在享受生活的同時,也為身心平衡與財務健康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