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通貨膨脹討論得沸沸揚揚,彷彿持有的資產馬上就要縮水了。讓我們來實際了解通膨所帶來的影響,以及該如何妥善的配置投資組合,度過通膨危機。
通貨膨脹物價上漲,還有哪些影響?通貨膨脹代表平均物價持續上漲,導致同樣100元的金錢,能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少。實際上,通貨膨脹並不罕見,台灣近年來通膨率約為1%~2%,隨著疫情與全球性通膨的影響,的確可預期通膨率會有較大幅的成長。
然而適度的通膨其實有益於經濟,能促使大家更願意花錢,讓資源流動;假設物價下跌、通貨緊縮,企業可能會降低廠房的投資,導致失業率上升等不良影響。
既然通膨是普遍的經濟狀態,所以長期獲利原則來看,資產配置本身就要具備抗通膨的能力。面對後疫情時代的預期高通膨,不妨視為投資的期中考,藉此重新審視資產配置的合宜性。
抗通膨資產配置策略分三類:股票、債券、現金
• 股票
收益來源包含「股息」、「股票買進賣出差價」,相對來說獲利空間最高、風險也最高;但卻是能夠超越市場平均收益,為抗通膨的主力。
推薦閱讀:為什麼買股總是一買就跌一賣就漲?要先了解投資心理學!
• 債券
收益來源主要是「票息」或「債券面值」,購入時就會確定收益率,因此也被稱為「固定收益」。相對於股票而言,獲利低但風險也低
※常聽到的「ETF」則是一籃子「股票」或「債券」的概念,透過多支股票或債券的組合,有效降低個別企業的經營風險,使投資組合的波動性低;概念上來說可以視為符合市場收益率的投資標的。究其根本就是分散風險的股票或是債券,故不另外分類別。
• 現金
手上持有的現金,包含但不限銀行存款、短期定存等。獲利最低、但風險也最低,最容易受通膨影響。
通膨時期,買房子是個好選擇嗎?
要注意「房地產」並不屬於投資工具,即便部分人會用「房屋出租」當作收入來源;但不動產的購屋成本高昂,再加上相關稅負以及租屋管理、維護等隱形成本;若納入資產配置,投資占比過高,不符合資產多元配置原則。
但房地產的確具有抗波動的能力,因此若想將之納入投資組合的話,建議考慮「REITs 不動產投資信託」。此標的能讓投資人以較低門檻參與不動產市場「商辦出租」的獲利,雖然沒有實際持有不動產,但可以在證券市場中交易,在市場流通性更高。
REITs的風險與收益介於「股票」與「債券」的中間,再加上不動產特性,使得此標的具有優秀的抗通膨特性。
抗通膨兩大原則:緊急預備金與多元投資
降低手中現金與定存比例,適度預留緊急預備金。
通膨狀態下,「現金」與「銀行活 / 定存」都屬於貶值最快的項目,因此降低現金與存款比例是第一原則。重新檢視日常生活的支出,一般建議保留6個月必要支出作為「緊急預備金」;必要支出包含個人、家庭或是企業營運的基本費用。
但這僅是通則,若企業受疫情影響嚴峻,短期內無法快速復甦的話,通常會建議保留12個月的預備金,這部分就需要與財務顧問評估總體經濟狀況、收入來源…等,進行詳盡的規劃。
多元資產配置:股票+其他資產
擊敗通膨的最佳解就是:多元資產配置-「股票為獲利主力,搭配其他類別資產分散風險」。
「股票」才是長期擊敗通膨的利器,舉例來說台灣近30年來的通膨率約為1.7%,而股票市場的平均獲利遠超過此。整體股票市場就是抗通膨的最佳選擇,其中又以具穩定特性的「公共事業」、「能源業及基礎材料產業」,以及怎樣都需要使用的「民生必需品」,這些類別的股票抗通膨特性最為高。挑選股票時要留意,不只是要看公司配發的股利,公司本身是否具成長性也是關鍵。
股票之外,再搭配「債券」、「ETF」、「REITs」…等其他類別資產,就能達到擊敗通膨,以及累積資產,並且降低只有股票時的財務高波動。每人適用的投資配比與金額均不相同,建議向專業財務顧問諮詢,規劃最長遠的抗通膨資產配置組合。
推薦閱讀:如何做好財務規劃?財務顧問如何協助你達成人生財務目標?
結論
股神巴菲特曾說:「旁人貪心的時候保持謹慎;旁人恐懼的時候貪心。」
若是因為害怕市場波動,選擇保留多數的現金在身邊;雖然不用承擔市場波動風險,但也會隨著通膨導致資產縮水,離安心退休越來越遠。做好多元資產配置,勇於承擔市場波動的風險,就能順利擊敗通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