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方財務顧問-投資

人是理性的嗎?從行為財務學,認識自己的決策偏誤

6/18是定方的遠方系列第四場講座,本月的講座,由定方共同創辦人Charles帶著我們進入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的世界。

定方財務顧問-Benjamin-Graham-1

對於第一次認識這個領域的人而言,講座題目好像是一個很複雜的專有名詞,但其實這次的主題與我們生活及財務決策息息相關。透過這次的文章,我們整理了當天的重點,也分享定方為何重視行為財務學,以及希望帶給客戶的價值。

文章分成以下重點分享:

  1. 行為財務學簡述
  2. 從快思到慢想:人類決策的偏誤
  3. 藉著了解行為財務學,財務規劃如何協助客戶
  4. 透過遠方系列講座,定方希望帶給客戶的價值

行為財務學的簡述

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從白話文角度,其實可以理解為,它以心理學上的發現為基礎,再以社會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的觀點及研究,嘗試去解釋過去傳統財務經濟理論無法解釋的各種異常現象。

在傳統經濟或財務理論中,是將人視為「理性」的,其中一個現代最著名的財務理論就是「效率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它假設市場上的投資者都是理性的,追求最大利潤,且每個人都是獨立不受他人影響的,可以理性評估證券資產的價格。

然而,隨著時間演進,後續的學者研究漸漸發現,市場有著越來越多違反傳統市場定價理論,或違反效率市場假說的實證結果。研究也發現市場或經濟的狀況,其實是人類群體的行為表現,跟經濟環境,產生複雜互動關係的結果。

隨著越來越多異常現象被發現,有不少學者也開始對傳統的財務學存疑,轉而尋求其他領域的解釋。此時從「心理學」角度對投資人的決策行為進行研究的「行為財務學」就逐漸獲得重視。不像傳統財務理論假設人類是理性的,會對所有的可能情境進行詳細分析,行為財務學認為,人類並不一定能完全掌握自己的狀況,反而有行為上認知的偏誤,常以經驗法則,或是直覺、本能作為決策的依據。(註ㄧ)

從快思到慢想:人類決策的偏誤

講座當天,Charles先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讓客戶思考:「覺得自己是偏理性還是感性的?」有些人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也有些人認為自己是感性的。

接著Charles以生活中常見的財務決策,用買鞋子跟買傢俱的例子給大家思考,在兩個不同情境下,我們會做怎樣的選擇?

定方財務顧問-買鞋子與買傢俱

當只有「第一題」的時候,許多人看到2200的跑鞋可以省600塊,就選擇開車到「5分鐘車程」外的店面去買這雙跑鞋。但「第二題」出現時,願意開車到另外一家店面買傢俱的意願降低很多,一樣是節省600塊,人類的行為決策就會開始產生不同的反應。

上述這樣的偏誤,是行為財務學中,常見的「比例偏誤」(proportion bias),也就是說,同樣兩個財務決策,都是要花費「5分鐘的車程」(時間成本),節省的費用也都是600塊,其實兩個問題花費的時間精力,與獲得的效果都ㄧ樣,但我們會感受到交易的效用不同,也就是說,通常一般人在消費時會比較注意優惠價格的「比例」而不是其「絕對值」。

接著Charles引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的觀點,來闡述人類決策行為中常見的偏誤,Kahneman將人類心智運作模式,分為「系統ㄧ」、「系統二」。

系統一是屬於快思(Thinking fast),是「直覺性的」、「本能的」、「自動化的」、「快速的」,消耗的能量低;而系統二,是屬於慢想(Thinking Slow)則需要動用大腦很高的注意力,是緩慢的、分析性的,消耗的能量高。

因為人體所有的運作都會耗用能量,尤其大腦這個器官,每單位重量所消耗的能量遠超過其他的器官,也因此人類大腦為了節省能量,在決策時傾向於使用「系統ㄧ」(經驗系統),而少用「系統二」(分析系統)。

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人類祖先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很可能需要快速反應來趨吉避凶,例如:看到草叢在動,會直接連結有危險而不敢靠近。如果什麼事情都使用「系統二」判斷,是非常消耗能量的,在需要快速反應的情境下,人類祖先可能會先餓死而滅絕。

定方財務顧問-經驗系統與分析系統
資料來源:Charles

然而,系統一雖然有快速、自動化、節省能量的特性,能讓我們迅速進行決策,但這樣的方便,同時意味可能犧牲決策的正確性,系統一傾向將複雜的問題過度簡化,或是相信單一因果關係,而產生各種認知偏誤跟主觀偏見。

也因此,人類決策上的認知限制,在投資上就會有一些常見的偏誤心態:比如「歸因偏誤」、「損失厭惡」、「問題掉包」、「沉默成本謬誤」、「確認偏誤」等等。Charles也針對上述的偏誤心態進行更詳細的寫作,若想進一步了解,可以參考延伸閱讀:為什麼買股總是一買就跌一賣就漲?要先了解投資心理學!

藉著了解行為財務學,財務規劃如何協助客戶

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在2021年的最新作品《雜訊》(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中,他提到人們在受到偏誤所引導時,很少會意識到自身的偏誤,Kahneman認為,缺乏知覺本身就是一種偏誤,這個現象稱為偏誤盲點(Bias blind Spot),我們通常比較容易辨識別人的偏誤,而不是發覺自己的。

就像《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一書中,作者Ethan Kross提到的「所羅門悖論」(Solomon’s Paradox),作者在書中提到,人類心智的一大特色是:「我們無法以看待別人的距離和洞察力來看待自己。」

其實退一步看,財務規劃基本的原理原則、概念方法都不會非常艱澀,要自己做都是可以的。

但如同健身一樣,如果我們是健身的新手,我們當然可以透過看書籍/影片來了解健身的原理,自己去使用器材;但實際在健身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在細節動作上、或器材使用上,有自己看不見的盲點,不確定自己的訓練是否能順利達成目的,或是可能造成運動傷害而不自知。

也因此,一個好的專業教練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具有洞察力的外部觀察角度,並藉著看見我們所看不見的細節,在避免運動傷害的狀況下,陪伴我們依著健身目標提供整體性的訓練建議。

去認知財務規劃概念也並不難,但了解知識,不一定代表每個人能有心力、有興趣全部自己DIY,且在面對複雜的投資決策與財務規劃議題,在平常每個人的認知資源已經被生活其他事物占據的狀況下,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認知資源將整體財務規劃做到好、做到縝密。

然而,回到行為財務學,作為顧問也必須自問,難道財務顧問作為客戶的第三隻眼、以及協助客戶覺察目標、擬定前進路線的角色,本身就沒有偏誤嗎?

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了解到,即便是顧問本身,同樣有自己看不見的盲點,因為顧問也是人,是人就會有限制。

然而,這也是「定方」為何是以一個「團隊」存在,而並非「個人」單打獨鬥的原因。

在定方內部文化中,我們也不斷彼此鼓勵公司每個人保有「主動開放的心態」(註二),我們不斷尋求自身能力上的進步,主動尋找跟自己預定假設矛盾的資訊、這類資訊包括其他人的異議。我們知道自己會有盲點,需要其他人互看地看見、彼此的提醒、才能共同進步,我們認同「容許自己被相反的論點說服,是良好品格的象徵」(註二)。

唯有顧問不斷提升能力,才能更好地協助客戶做好全方位的財務規劃。也因此,之所以我們認為「行為財務學」是重要的,是因為我們都了解人類心智模式的偏誤與認知資源的有限。而定方的角色,是與客戶一起組成「團隊」,成為客戶的領航員,也是協助客戶覺察的第三隻眼,更是客戶「內部看法」(inside view)之外的外部觀點(outside view)提供者(註三)。

透過遠方系列講座,定方希望帶給客戶的價值

藉著這次「行為財務學」的主題,我們一起學習到人類大腦判斷與決策的偏誤,定方希望帶給客戶的協助是,透過財務規劃的持續陪伴,讓客戶能將珍貴的認知資源、時間、精神、心力,留給自己的工作本業、陪伴家人、拓展興趣、以及自己熱愛與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透過6月的題目,我們學習到,當未來在面臨較重大的決策時,可以提醒自己先「等一等」,不要太快地使用「直覺」,先覺察當下的自己,再決定如何選擇下一步。

而那個對自己的覺察,也許就像心理治療大師Viktor Frankl所說:

「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存在一個空間。在那空間,我們擁有一股力量,能選擇如何反應。我們的反應方式,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自由。」(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

藉著每月遠方系列講座,定方希望帶給客戶的是,「理財」其實就是「理生活」,也是理心、理靈、理生命(註四)。

我們想知道自己理財的方向與目的,就要了解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們透過每個月「財經」與「非財經」的系列主題搭配,定方希望帶給客戶的,不僅是財務上的陪伴,更是定方的每位顧問,都跟客戶一同成長、一起提升生活素養,在面對未來的決策時,掌握更廣的知識底蘊,擁有更多餘裕與選擇的自由。

【附註】
註ㄧ:周賓凰、池祥萱、周冠男、龔怡霖(2019)。〈行為財務學:文獻回顧與展望〉。證券市場發展季刊,1-47。

註二:Daniel Kahneman(2021),《雜訊》。台北市:天下文化,頁308。

註三:Daniel Kahneman曾寫過,他最受啟發的一個經驗,就是學到如何避免「內部看法(inside view)並採取「外在看法」(outside view)。照他的說法,內部看法會讓你的思維受限於你的條件。因為你不會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這往往導致對潛在障礙的預測失準。另一方面,外在看法包含了更廣泛的可能性,因此也更準確,你更能遇見障礙並且加以因應。本段引用自《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頁107。

註四:本句之來源,來自陳敏莉老師(國際認證財務規劃師CFP)於好消息電視台的訪談節目〈職場新視野~改變家庭的財富密碼(訪談)

本文同步更新於「內向海豚的理財&閱讀筆記」(原文作者:游承翰)

cropped-定方logo-02-1
定方財務領航員
文章: 45

訂閱理財快訊

掌握最新理財資訊與規畫目標

立即訂閱即可獲得
1.勞退自提試算表
2.退休金缺口試算表